第一,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使这一任务尤为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在谈及上海高考改革时,强调现在是一个“选择的时代”,学会选择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通过这次高考改革,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了以后,然后你学会选择就是一种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终生的事业,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在这一阶段,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如学科选择、专业选择、高校选择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的养成是这一阶段学生最需要学会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力合理地选择学科的能力,只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诸多选择能力的一种,除此之外,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三方面:一是学业规划能力,即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学术兴趣与专长,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特长选择恰当的学习科目,合理规划学业发展,能够制定阶段性目标等;二是职业规划能力,包括关注、了解、收集社会职业发展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思考自己的职业志向与职业理想,能够对自身职业道路进行初步规划等;三是生涯决策能力,包括确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目标的能力,能初步评估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需要考虑的各类要素,制定个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决断的能力等。
第二,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未来,在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重要品格。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职业变化的日趋迅速,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将来顺利适应职场做准备,是所有国家与地区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根据《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二十五岁时,该工作可能已经消失……全世界都在寻找,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就上海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承担着与世界经济格局对接的探索者的角色,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使上海成为一个既深具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又兼有国际化大都市气魄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伴随这一过程的一定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新业态的出现以及新兴职业的层出不穷。在这一形势下,以往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要认真思考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重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与职业的需要。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考虑这一问题: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社会生活与职业变化的核心能力。有学者提出生涯辅导的目标之一是要唤起个体的应变意识,促进其完善与提升生涯适应的“元胜任力”(meta-competencies)。因为“在无边界职业时代,雇员在不同岗位、专业、角色和组织之间流动的难度减小,生涯转换变得常态化”,从这个角度上讲“元胜任力”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竞争力,在其统领下,个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新决策,永续应变。[12]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拓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这些是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其次,在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夯实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对家庭、社会及国家深切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如果说知识与技能所成就的是学生的“才”,那么态度与价值观所成就的则是学生的“魂”。只有二者兼具,高中生未来才有可能胜任不断出现的来自职场的新挑战。因此,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聚焦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宏大背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涯规划教育顶层设计框架,并结合高考引领的课程改革行动,全面构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体系。
|